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,很多家长不太不确定,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该学习哪些课程和内容。
我们时常看到,有的家长试图和两岁的孩子讲道理:但两岁的孩子无法进行因果关联,所以,家长讲再多的道理,孩子也无法理解。
因而,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各个阶段,对家长来说十分重要。
提出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是近现代最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:瑞士人皮亚杰。他采用实验和问答的方式,研究了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行为方式,提出了儿童认知的发展阶段论。
儿童的认知发展,分为几个阶段:
0-2岁的感知运算阶段。
2-6、7岁的前运算阶段。
7-11岁的具体运算阶段。
12-15岁以后的形式运算阶段。
0-2岁,感知运动阶段:
孩子主要通过触摸和观看来接触外界事物,仅仅具有图形认知,对外部世界没有什么真正的认识,完全的自我中心,无法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和看待事物。
主要表现是:
孩子无法克制冲动、无法了解事物的起因关联,无法进行逻辑思考。
对待事务是一种黑白思维–不是好的就是坏的:我爱妈妈,我恨妈妈,每天都可以极端化地转变。
主要通过玩耍进行学习。
主要的关系是与父母的关系:开始寻求成人的认可,有模仿父母的强烈欲望。
这一阶段需要进行的教育有:
家长通过对孩子行为的肯定或否定,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自制力,让孩子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;
家长应避免与孩子讨论、解释和说教;
给孩子时间和空间,让孩子通过玩耍进行探索;
用良好的语言和行为进行言传身教;
避免跟其他孩子进行比较;
允许孩子在探索和失败中进行学习。
2-6、7岁,前运算阶段:
孩子的想象力、创造力开始形成,自信心开始形成。
孩子的认知开始出现象征或符号功能(如,可以借助语言和形象性的东西去表征事物),也就是说,孩子在这个阶段逐渐拥有了表征事物、并在头脑中构建外部世界的能力,但这种能力是有局限性的。
这种局限性主要有两大类:
(1)以自我为中心看待事物,他们没有意识到,自己眼中的世界与别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;
(2)判断受直接思维和视觉形象支配。比如,两杯中的液体一样多,但当把其中一杯中的液体倒入细高的容器内后,孩子会觉得细高容器内的液体更多。这个阶段如果让孩子接触抽象性思维的学习内容,孩子会感到十分困难。
主要关系是家庭关系,孩子不再仅仅围绕着父母,而是围绕着家庭。
还是黑白思维:自我认为或者好或者坏,没有中间地带;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;
非常依赖和在意成人的评价,行为动机主要来自外在的反馈而不是自身的内在动机,学习也一样,所以,这个阶段中,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积极反馈会直接强化孩子的学习积极性。
智力发展方面:记忆力加强了,记忆力的加强可以帮助孩子逐渐降低黑白思维;同时也有了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,可以安静地坐在教室里,听老师的指导。但未经训练孩子的有效注意时间只有8-10分钟,上学后,有效注意时间会大大提高。
这一阶段需要进行的教育有:
对孩子有清晰的期待,建立规矩,以培养孩子积极的行为、习惯和品格;
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我,逐渐脱离认识事物和自我认知的黑白思维;
避免让孩子形成负面的自我认知:不要把“捣蛋鬼、自私和坏孩子”这样的标签贴到孩子身上;
通过奖励及其因果联系,训练孩子的积极行为与合作能力;
鼓励孩子发展和坚持自己的爱好。
7-11岁,具体运算阶段:
孩子开始借助具体事物和具体情境,进行抽象思维,有了逻辑概念,在因果之间构建了关联关系,可以根据过去的经验,预测未来的结果,逐渐脱离自我中心的认识视角。但孩子的逻辑概念带有局限性,还无法摆脱具体的事物进行逻辑推理。
本阶段进入学习的重要时期,孩子会对所学课程产生勤奋感或自卑感。好老师在这一阶段对孩子的影响比较大。孩子在认识事物时逐渐突破黑白思维,有了灰色思维:比如,我数学不太好,但语文还不行。不会因为数学不好就觉得自己整个学习都不好。
主要关系不再是家庭,而是社区和学校。
渴望被同辈朋友认可,逐渐学会控制自己、公正对待别人;
体谅别人,开始从别人的角度看待事物和问题;
根据和他人的比较来评估与定义自己;
根据共同兴趣和态度,交往稳定的朋友;
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思考能力和相关技能;
开始思考道德方面的问题。
这一阶段需要进行的教育有:
鼓励孩子坚持追求兴趣;
父母通过言传身教与服务社会,培养孩子成长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;
面临挑战时,勇于自我接纳;
通过做家务,教导孩子承担责任;
避免进行说教和空洞的批判,鼓励孩子分享内心想法和感触,加强交流。
12-15岁以后,形式运算阶段
不再依靠具体事务,能对抽象和表征的事物进行抽象思维和运算;
可以在运算和思维时,将内容与形式分离,可以用运算符号代替具体事务。
至此,孩子完成了其成长过程中所经过的几个认知阶段,具备成人的认知特点了。
中新教育快乐汉语,现有不同程度中文课程班,欢迎咨询!
地址:28 William Pickering Dr. Rosedale, North Shore, Auckla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