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海外出生或海外长大的华裔孩子,学习中文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:孩子觉得中文既难学又用不上。
平时在家里和父母说中文,年级小的孩子应该问题不大,因为年纪小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更强,愿意用父母的语言和父母对话与交流,但对于年纪大一些的孩子来说,外面那个越来越丰富的世界,那个有着自己紧密社交小团体的世界才是他们更看重的,更愿与之交流的,他们更习惯用那个世界的思维和语言进行交流。
所以,很多华人家里,父母和孩子说中文,孩子回答父母用英语。
这种情况下,如何让孩子愿意学习并且学好中文呢?
首先,培养孩子的兴趣。
这话说来容易,做起来却不简单。没有兴趣的学习,既达不到好的学习效果,也不利于孩子的天性发展。
学习兴趣大致分两种:
一种是先天倾向的。
大多数教育理论讨论的都是这种,首先找到孩子的先天兴趣所在,再根据天性和兴趣,发展孩子所擅长的学习领域;
另一种是后天培养的。
也就是说,在面对不得不学的课程时,即使孩子开始对某一门课没太大兴趣,也可以通过老师和家长的后天引导与培养,逐渐形成学习兴趣。
后一种情况下,老师和家长的引导与培养,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形成,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培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种,老师和家长在培养孩子学习中文的兴趣时,更需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:
* 提供足够多的活动与实践机会。
参加的活动越多,实践的机会越多,练习的机会越多,兴趣的培养就越有效;
* 在活动和实践中,找到孩子学习的最佳难度,太容易和太难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都会使孩子丧失学习兴趣;
* 注意不同孩子的思维特点,及时了解、掌握孩子各成长阶段的认知特点和认知的有限性。
比如,老师在教授中文时,4-6岁的孩子是一种教法,7-10岁的孩子是另一种教法,11岁以上的孩子又有所不同。有的孩子形象认知比较强,有的孩子抽象认知比较强,如果老师在教学中,简单地用几种固定的教学方法去应对所有年龄段的所有孩子,就很难培养出孩子的中文学习兴趣;
* 多多参与社会活动:班级学习是一种最简单有效的社会活动,这也是为什么班级教学的效果要远远好于家庭教学。
其次,提高学习成就感,形成孩子积极的自我认知。
在成长过程中,孩子们对自己的身体、性格、能力、态度和思想等方面,都会逐渐形成一个认识和评价。
对于学习阶段的孩子来说,这个评价直接与他们的学业成绩呈现密切的正相关关系,互为因果。也就是说,学业成绩好的孩子,会有更多积极和正面的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,而学业成绩差的孩子,一般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也会消极一些。
做为老师,引导与培养孩子形成正面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至关重要。
兴趣的培养过程就是老师引导孩子不断提高学业成绩,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就感,逐渐形成正面积极自我认知的过程。
一旦孩子在自我认知和学业成绩之间形成良性循环,他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就会不断被强化,最终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。
第三,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最大的区别之一在于:它有一个大家互相影响、良性竞争的学习环境,这种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归属感,保持学习兴趣,形成自律学习的动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