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母们每天忙前忙后,孩子放学后带着他们到处参加各类补习班。面对孩子的各种不情愿,父母有时会定定地冒出一句:“有一天你会感谢我的”,但小孩子们不理解,为什么要学乐器,为什么要上中文课?只有父母的督促和保证时常响在耳边:“有一天你会感谢我的”。

抬眼看周围,海外出生和长大的华裔孩子真没几个愿意学中文的,可以说,在所有的课外补习班中,中文课应该算最不受孩子们待见的课程之一。

家长们,想过原因吗?

原因很多,不外乎这么几大类

1,孩子们想问题和思考时的语言,即他们的思维语言不是中文,在运用中文前,最先涌入他头脑的不是中文语句,而是他用来思考的那种语言的语句(在英语国家,多是英语),他首先要在头脑中把想表达的意思转换成中文,才能说出来,这让他觉得很费劲

不是中文难学,而是这个语言转换让孩子们觉得费劲和困难。

家长们回想一下自己刚开始时说英语时的感受,就能明白这一点,你觉得说英语难,是因为你先要把想表达的意思,在大脑中从中文翻译成英语,然后才能说出来,这个过程非常制约你的同步思考力,表达的准确度和流畅性也比中文差很多,所以,除非你很刻意地锻炼自己的英语口语,否则,能不说英语你就不说英语。孩子开口说中文觉得难也是这个道理。

那么,有没有办法让孩子成为真正的双语者呢?当然有。我们会在今后的文章和课程中陆续探讨和跟进这个课题,大家敬请关注。

2,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,需要自己熟悉的小团体和小社交圈,这个社交圈需要有足够的接触频率,才能让孩子们觉得熟悉、自在与放松。

孩子们上幼儿园尤其是上学后,接触频率最高的是学校里的同学和老师,这是他们的主要社交圈,而这个社交圈里的通用语言是英语,渐渐地,英语就成了他们的主要应用语言,也成了他们的思维语言,而中文则成了一种只和父母说,或者只在每周一次的中文课上说的语言,每周只有一次的中文课,打断了孩子日常密切的小团体交往,被迫进入另一个他不熟悉的环境,与自己平时没什么交往的孩子一起,学习一种他们觉得完全没用的语言,这种语言既没用又别扭,表达时还要进行思维上的语言转换,真心不爱学!

说白了,语言就是一种交际工具,一旦孩子们觉得这种语言对他们的主要交际和社会活动没什么帮助,就会在心理上对学习这种语言产生抵触

然而,然而…也有少数华裔孩子反映,他们在小学时,几乎每天或者隔天放学后就去上中文课,由于经常接触,他们在课后中文班中结识了不少朋友,在这个小圈子里,他们有了新朋友新乐趣。也就是说,如果孩子们去中文班时惦记着与Mary, Shelly, David,Simon见面聊天,大家玩得高兴,一起说中文,慢慢地他们就愿意学了。

 

有用、能用、会用,才是他们学习的最佳动力

3,孩子们长到九岁十岁以后,世界在他们面前骤然开阔与丰富起来,有趣的事千千万,学中文是最没意思的了,因为没有用!!!生活在国外,英语好就足够了,在他们的小社交圈里,大家飚的是英语,中文不好,who care?

在孩子们眼里,中文好的人就是家里那些大姨大妈老头老太太们,学中文,像他们一样?还是算了吧!那真的很不酷!

4,长到十几岁,孩子进入叛逆期,最看重的就是自己的小社交圈,大家互相攀比着反抗家长,拼命要从自己的家庭背景中挣脱出来,谁听家长的话谁就会被嘲笑被孤立。终于有一天,孩子突然向家长宣布:“我不学了”,从此和中文说拜拜!

5,除了心理叛逆期,十几岁的孩子也会遭遇成长过程中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问题。最初,由于生在海外长在海外,他们更倾向于把自己当成土生土长的当地人,觉得自己和班上那些黄头发蓝眼睛的同学没什么区别,他们想极力摆脱的,是自己背后那个有点怪怪的族裔和家庭,大家都在争着最最kiwi化,最最美国化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,谁不local,谁就会被嘲笑,谁去学中文,谁就能感受到来自同侪的压力,所以,十几岁孩子放弃学中文的概率非常高。

可是,兜兜转转地,随着孩子再长大,到了青年时代,有些人的自我身份认同发生了改变。很多人发现,自己最终既不是local居民,也不是地道的中国人,但自己的根也许和那个遥远的中国连在一起,无法分开。这时,没有了同侪的压力和青春期的叛逆,当他们发现中国是那样一个具体而鲜活的巨大存在,无法回避、无法隔断又栩栩如生,中国不再是当初那个中文课本中死板单一的所在,那么,如果需要,他们会重新回头,捡起中文,又开始学啦!

我们今后还会谈谈,孩子的中文学到什么程度可以按下暂停键。

所以呢,防止孩子中途弃学中文的办法就是:把课余的中文班打造成孩子们的另一个社交小天地,他们能在这里找到新朋友和新乐趣,也能把课本上那些单一死板的中国字复活成具体鲜活的所在,经常化、趣味化,有实效,常应用,最终达到部分文化认同,让中文背后的那个中国,在孩子的心目中成为立体、鲜活的大千花花世界!

中新教育快乐汉语课堂,立足奥克兰,依托我们雄厚的教育和教学专业背景,采用引导式教学,体验式课堂,结合现代教学理念和手段,激发学生学习中文和汉语的兴趣,打造专业、实效、有趣的现代中文学校。

工匠精神,学者态度。

内容一样,我们更有趣、更高效….

课本一样,我们更扎实、更专业…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