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上,所有低幼孩子的家长都担心:四五岁,五六岁的孩子怎么能坚持一小时,一个半小时甚至两个小时的课堂学习?
从孩子这一年龄段的认知能力和注意力集中的时长看,没法坚持。
但我们又说,可以的,这个“可以”是指他们能愉快地把这样的课贯穿下来,学有成效。
幼儿的成长分为几个阶段
在3-6岁这个阶段,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的欲望开始发展,与此同时,自信心也开始形成,但这个阶段中,孩子还是黑白思维:即判断事务时非好即坏。
不过,这个黑白思维会随着记忆力的增强而逐渐下降。
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愿意主动地去行动、探索和幻想。
他们的行为动机更多地依赖于外界的反馈,成人尤其是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的评价至关重要。
同时他们也有了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,可以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听从老师的指导。
了解了这些,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状态、大脑发育和社交能力的发育去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设计:
比如:
A,这个时期的孩子,想象力非凡,尽管每个孩子的想象区域和偏好不一样,但他们非常容易接纳外界传来的各种想象图景,在课堂上,老师有意识地把学习内容与孩子的想象力结合,去开发和引导孩子的想象力,那么,对学习中的孩子而言,这个过程就会生动有趣。
B,现代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理论中一个比较集中的论点是: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,在这个过程中,学生会把已有的经验、知识与新经验新知识之间,按照自己的方式(每个人的方式都不同)构建一个联接,然后通过重复与试错,达到新知识与新技能的学习。老师可以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,利用孩子们探索外界的主动性,通过相应的教学技巧,在所学内容与孩子的探索经验之间搭建联接,孩子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就会大大不同。在这样的课堂上,学习不是强迫性的,孩子们是主动而愉悦。
C,这个阶段的孩子,非常依赖成人对他们行为和行为后果的评价与反馈,也会在意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与相互反馈,那么课堂中的师生互动、小组互动与教学游戏就成了这种反馈的最好载体。教学中不是为游戏而游戏,也不仅仅是通过游戏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,而是通过游戏,形成正确的反馈与评价,去巩固和催化学习效果。
D,游戏是这个阶段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,但不能滥用,也不能针对性不强地乱入。所有的游戏都应该经过精心设计,达到既定教学目标。比如,有的游戏适合导入课堂内容,有的游戏适合复习学过的内容,有的游戏适合反复巩固刚刚学习的内容,有的游戏适合调节课堂节奏,而同样都是适合巩固所学的游戏,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效注意力时长只有8-10分钟,那么,老师只能通过不同的游戏和方式,来不断吸引孩子,反复去巩固所学内容。另外,课堂节奏也很重要,有张有弛,孩子们就不会觉得他们一直在上课。
E,对这个阶段的孩子而言,形成积极的习惯、行为与品格至关重要,这个“积极”更多的是指孩子的自我认知的正面积极性,因而,老师需要在课堂上,通过引导、教育和反馈,帮助孩子形成“积极”的自我认知。而这种积极的自我认知,直接与孩子的学习成果呈现正相关关系。
精心的课堂设计和课堂打造可以累积孩子的积极行为,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成果,而这种积极有效的成果,才是吸引孩子不断学习的最佳动力。课堂不是单纯的讲与学,如果一个课堂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,还有积极的互动、游戏与反馈,孩子们同时还结交了很多新的小朋友,明显感到自己学会了很多,那么,他们会不知不觉地贯穿这样的一小时、一个半小时,乃至两小时的课程。